×
职教论坛

漫话学术与人生 ——兼谈翻译工作者的时代使

2017年岁末,第二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中青年博士论坛在上海海事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沈阳、哈尔滨、太原、贵阳、西宁、苏州、扬州、徐州、芜湖、湛江等地业界精英的出席使本次论坛办成了语言与翻译界的一次盛会。论坛组委会在议程之外还专门为中青年学者举办了以“学术与人生”为议题的沙龙,由王菊泉主持,安排我作初始演讲。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未敢贸然受命,但由于论坛组委会与主持人的坚持,一再推辞未果。最终考虑到这是沙龙漫话,而非正式演讲,便勉强从命讲了一番话。事后多人建议我把讲话内容整理成篇发表,这使我受到鼓励,故把沙龙漫话整理成如下文字。

1.是学术决定人生还是人生决定学术?

这是一个在媒体讨论过多次的话题,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且各有理论支撑,又有实例佐证。

持“学术决定人生”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一位学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与专业,把从事有关这一学科与专业的学术研究视为终生或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的整个或者一段人生过程也就围绕着这一事业而展开。因而可以说,一位学者的学术道路实际上就是他的人生道路。他的学术研究可能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彩的,他的人生道路也就同样表现为专一或多彩。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William James(1950/2007:438-450)的理论客观上支持了这一观点。他所创造的术语“求信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中的“信”可以指“信念”(faith),也可指“信仰”(belief),“信”表现为“有活力(吸引力)的选择”;术语中的“意志”指产生行动的“意愿”(desire)。James(1950)认为,“信念(或信仰)的根基是意志”,而意志是非理性的。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产生理论研究或实践的行动,从而指引他去过与此相关的某种生活。我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赵元任的一生算得上是典型的实例。赵元任18岁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四年后以远超美国本土学生的优异成绩获得理学士学位。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萌生了攻读哲学的新意愿,于是23岁考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选修音乐,三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而他没有继续从事哲学研究,一个回馈母校的新意愿使他决定回康奈尔大学执教数学一年。后来他又迷上语言学,所以在清华大学执教一年数学、物理学、心理学之后又返回哈佛大学,一面教哲学,一面研究语言学,最终成了语言学大师级人物,并于33岁时重回清华国学院,教授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的学术游走于文理之间,人生跨越于国界之外,孔子、牛顿无所不通,门门学问搞得风生水起,意愿指向哪里,学术就定向哪里,人生就走向哪里,灿烂的人生画卷随着精深的学术而展开。

持“人生决定学术”这一观点的人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包括学术方向的选择)并非任由自由“意志”的支配,而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人的“意志”本身也是受环境影响的。郭任远(1929:292)指出:“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完全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生长在什么社会就变成什么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Watson(1930)和Skinner(1978)的理论实际上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认为“行为受环境可变因素控制”。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不失为典型一例。沈从文出身贫寒,从小为了生计而挣扎,16岁被迫从军,在社会底层的长期生活使他对民俗、民情和鲜活的民众语言十分熟悉,这成为他日后从事小说创作的良好条件。他20岁旁听北京大学课程,次年便开始写小说。朴讷而又传神的语言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使他的《边城》、《长河》等共500多万字的小说大受欢迎,曾两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正当他的文学创作如日中天之际,他的作品在解放初期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他自杀未遂,后被安排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从此他告别文学创作的生涯,走上历史研究的道路。沈从文的历史研究同样成果斐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可以说,由客观环境所造就的沈从文的人生旅程决定了他的学术道路。

我的观点也许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调和,而稍稍倾向于后者。我认为,一位学者的学术与人生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人的一生都在个人自由意志与客观环境中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人不可能具有完全脱离客观环境的绝对自由意志,即便赵元任挥洒自如的个人意志实际上也是在他的家庭教养和在美国求学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学者也要吃饭穿衣,必须兼顾职业与事业。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他首先必须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在应变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但学术又离不开个人的自由意志,即使是在应变中选择的学术方向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个人的自由意志,学术研究就不可能由兴趣开端,逐渐转化为因初步成功而产生的乐趣,最终成为稳定的、终身为之奋斗的志趣而有所成效。

上一篇:中国翻译学话语体系构建 ——新时代翻译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