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职业教育”系列报道·人物篇|高考之外的
【开栏的话】
刚刚过去的2021年,职业教育成为最受瞩目的新闻关键词之一。
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法25年来首次“大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千呼万唤”的职业本科教育终于“落地”,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政策环境进一步向好,然而职业教育本身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与偏见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旧根深蒂固。
在我国一万余所职业学校中,有3000多万名职校生。今日的职校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于区域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我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河北职业教育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哪些实践和探索?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会为本地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关注职业教育”系列报道,走近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和职校学生,触摸职业教育的真实脉动,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河北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2021年最后一个周末,汪晓媛参加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我也没想到能走到今天,感觉跟做梦一样。”汪晓媛是唐山师范学院的一名应届考生,不同于其他同学读高中上大学的“主流”升学路线,她的学业起点是职校。
长期以来,职校生一直处于学历“鄙视链”的底端。2021年中考前夕,“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话题冲上热搜,就曾让许多中小学生家长陷入深深的焦虑。
事实上,“职普比大体相当”早已施行多年,职校生的数量远比家长们想象得庞大。截至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14万所。中职在校生1628.1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44%;高职专科在校生1459.5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44.43%;职业本科招生4.8万人。职业教育占据了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公众视野中,这一半的世界常常是“隐形”的,或者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
近日,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曾经或现在的职校生。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走进了职校,又各自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他们的经历并不能代表这个群体的所有,但从他们的成长故事中,可以看到在高考这条赛道之外的另一些可能。
1
一条不同的路
汪晓媛从未讳言自己作为职校生的经历,相反,她一直为此自豪,认为正是那段经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2014年中考之后,汪晓媛来到了她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她是邯郸市磁县人,从小性格内向,学习也算用功,但偏科严重,初中阶段赶上青春期,比较叛逆,“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以至于到了最后成绩也没补回来。当时父母也曾问过她要不要去读高中,汪晓媛想换个环境。恰好有一位学姐那时正在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现石家庄幼儿教育中等专业学校)读书,听了学姐的推荐,她和父母到石家庄了解了一下情况就报了名。
汪晓媛(受访人供图)
在此之前,汪晓媛对于“幼师”这个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入学后才发现要学的内容其实很多,除了文化课程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美工等专业课程。她小时候学过一些民族舞,平时也喜欢唱歌,这些专业课很对她的心思。比起高考压力之下分秒必争的普通高中,职校学生多了一些发展兴趣特长的余裕。学校开设了书法、美术、舞蹈等第二课堂,还组织了各类兴趣小组。汪晓媛是班里的英语科代表,参加了英语小组,还报了舞蹈的第二课堂。感兴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老师们的不断鼓励,让她渐渐找到了自信,“心态上和人格上变得更积极了”。
在器乐老师刘迎的印象中,汪晓媛刚入学时并不是太起眼的学生,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让她惊讶不已,她把原因归结为这个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每个来到这个学校的学生情况都不太一样。”刘迎说,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的智力组合体系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文化课方面发展比较好,有的孩子的优势却可能是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他们在以前的环境里考分不高,比较沮丧,来了这里之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有所作为,我不是被遗弃被看不起的',从而重新发现了自我。”
上一篇: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会会议在湖
下一篇:没有了